也許小時候,你也被家長這樣說過;或者身為家長,也曾這樣說過孩子。其實,我們成年人理解的,是情緒概念;而孩子看見的,有可能僅僅只是面部表情。
近期,北京大學一項最新發表于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的研究表明,5 到 10 歲的孩子理解情緒的方式正在發生快速轉變——從單純表情的分辨,到像成年人一樣,依靠學到的情緒詞匯和情境概念。[2]正是這種理解情緒方式的轉變,促成了孩子“懂事”能力的發展。
這一發現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兒童情緒認知發展過程的理解,為心理學中長期爭議的情緒理論提供了實證依據,同時也為學校開展情緒教育和社交訓練提供了科學基礎。
從“看臉色”到“動腦筋”——
兒童情緒理解的成長路線
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感受,對我們的社交至關重要。在心理學中,理解他人情緒是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 ToM)能力的一種。心理理論意味著個體理解他人獨立的心理狀態(如信念、欲望、意圖、情緒等),并基于這些心理狀態預測或解釋他人行為[3][4]。在復雜的社交中,良好的心理理論能力,有助于調整自身行為、維持關系、避免沖突等等。
許多心理學研究表明,理解他人的信念和情緒的能力在兒童期快速發展。對于情緒理解而言,一種觀點認為,兒童期的情緒理解從“積極——消極”二元情緒,發展為更加精細的高階情緒識別,這主要是由視覺感官辨別能力的發展所驅動的[5][6]。然而,最近的觀點卻認為,與社會文化背景和與情緒密切相關的語言概念知識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兒童推理他人情緒的能力是通過自下而上的過程(關注可能重要的感官線索)以及自上而下的影響(在不同個體和情境中對行為的概念理解)共同發展的。
這項研究用“看、想、做”三條線來研究孩子如何理解情緒:看,即大腦對表情的自動反應;想,即孩子心里對情緒的理解;做,則是要求孩子把表情分類或匹配。研究者假設:“看”和“想”中哪個方面越能解釋孩子在分類或匹配時把哪些情緒搞混在一起,就說明該年齡段更依賴哪種機制。
兒童情緒認知可視化:
頻閃刺激與詞匯連線
在第一個實驗中,研究者想要比較兒童大腦對不同情緒圖片在感知覺層面的神經反應差異。研究者們使用了一種高效且有創新性的“頻閃新奇刺激范式”,在這種范式中,電腦屏幕以 6 赫茲(Hz)頻率快速閃過基線表情圖片,每連續呈現 4 張相同情緒圖片后,則會出現一個與前 4 張不同的情緒圖片。比如,如果前 4 張是“快樂”,第 5 張則可能是“悲傷”。這里的新奇刺激“悲傷”,會導致腦電波在特定頻率的功率增加。為確保參與者專注于屏幕上展示內容,還要求當被試注意到面部刺激顏色變化(檢測刺激)時,按下空格鍵。
研究者比較了不同年齡段孩子在不同表情對比下的腦電反應,發現孩子在 5 到 6 歲時已經能自動分辨面部表情,這一能力隨后還會逐步完善。
在第二個實驗中,研究人員想要評估兒童對不同情緒概念的語義表征相似性。研究人員篩選出 20 個代表思想、身體感覺和行為的詞語,要求兒童評估每個詞與某種情緒(如“快樂”)有多相關。把每種情緒的 20 個分數合起來比較,就能得到“哪兩種情緒在孩子心里更像”的相似性指標。結果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更能把“快樂”和“憤怒”“恐懼”“悲傷”這三種負面情緒區分開;同時,他們也更看出負面情緒彼此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在概念上,“憤怒”“恐懼”“悲傷”變得更相似了。
感知→概念→行為,
拼出情緒理解全景圖
在第三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希望從行為層面評估兒童對情緒的辨別。研究使用了分類任務和匹配任務。在分類任務中,被試者需要將一種情緒面孔對應到四個預定義好的情景之一(4 個情景分別代表 4 種情緒);在匹配任務中,被試者需要將一種情緒面孔匹配到兩種備選面孔之中,分別代表同種情緒和不同情緒。通過考察被試者在分類任務中對不同情緒的混淆、匹配任務中鼠標運動與直線連接的偏移,可以看出不同類情緒對之間的相似性。
最后,研究者將之前構建的感知相似性(實驗一)、概念相似性(實驗二)和行為相似性(實驗三)一起納入到表征相似性分析(RSA)框架,以解析面部感知和概念理解對情緒辨別的貢獻。
結果表明,感知辨別對理解情緒的影響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而概念知識的影響則逐漸增強。這一結果符合情緒建構理論,該理論認為,在生命的早期,兒童依賴感知上顯著的線索(如身體信號、喚起)等推斷他人或自己情緒,但隨著兒童積累更多引發情緒的經歷和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越來越多地通過概念知識來解釋情緒。
讓孩子的大腦
從“看得見”走向“想得深”
當孩子望向一張哭臉時,他們不僅捕捉到下垂的嘴角和濕潤的眼眶,更會調用記憶中那些關于“失望、害怕、難過”的經歷和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那是一場從感官到概念的接力。
這一結果具有深刻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理論上,文章為心理學中的情緒理論的爭論,從發展視角提供了新的證據。進一步支持了情緒建構理論中,社會文化等習得的經驗對情緒理解的作用。
在實踐上,這提示我們,孩子的情緒理解不僅隨著生理發育不斷發展,而且時刻受到成長環境、社會和文化的影響,這是一套“活系統”。為了讓孩子發展出更具適應性的情緒理解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許可以為這套系統添磚加瓦,從而讓孩子拿到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的“通關密鑰”。
在家庭教育層面:家長可以多和 5 到 10 歲的孩子討論高階、復雜情緒的概念,如內疚、尷尬、焦慮等,幫助孩子理解復雜概念;
在學校教育層面:可以在語文課中為孩子提供分析人物情緒情感題目的答題指導,著重介紹情緒概念與人物、情節的關系。
學校和社會還可加大針對中小學生情緒和社會技能的課程投入力度,如保障心理課程、引入 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社交情緒學習)課程等[1]。
從更長遠來看,這項研究不僅幫助我們理解孩子如何學會“讀心”,更為設計更適合兒童發展的情緒教育方案奠定了基礎。未來,我們或許能開發出更精準的情緒能力評估工具,為每個孩子定制個性化的情感培養計劃,讓情緒教育真正走進孩子的日常生活。
來源:科普中國
